士人气节,更是来自他们平日的涵养。换言之,人无气节不可处患难,无涵养同样不可处患难。明代思想家陈白沙认为,如唐人柳宗元,固不足道;即使如韩愈,平日以道自尊,贬任潮州之后,便也撑持不住,与僧人大颠往来,全是忧愁无聊,急急忙忙寻得一人,一起消遣。此是无涵养。至于苏东坡,便自不同,他所作《示儿诗》云:“独倚桄榔树,闲挑荜拨根。谋生看拙否,送老此蛮村。”又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全是患难奈何不得的气象,何其雄壮!假若加之涵养,则所见又当有别。[89]
当保全“名义”与保全“妻子”发生冲突之时,究竟如何选择?王夫之的观点显然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士大夫的看法。他说:
捐名义以全妻子,则无有可焉者也。身全节全,而妻子勿恤,顾其所全之大小为择义之精,而要不失为志士;身死节丧,而唯妻子之是徇,则生人之理亡矣。[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