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来说,在守恒实验中,由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儿童倾向于认为“更高”的水位意味着装有更多的水,这种观点如此的习惯化和自动化,阻碍了儿童采用更加有用的分析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在儿童亲眼看到直观物体之前,先让其在头脑中进行问题加工,使得语言或者符号性表征得以在映像性表征控制情境之前而先行起作用。
为此,布鲁纳等人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将屏幕挡在两只玻璃杯前,只露出杯子的上部,把其中一只玻璃杯的水倒入另一只杯中。然后询问儿童:屏幕后的杯子是否装有等量的可饮用水。在屏幕移开之前,先让儿童做判断,然后把屏幕移开,将杯子直观地呈现出来。那么,面对眼前的杯子,儿童的判断将会是怎样的呢?当杯子被屏幕遮挡时,约一半的儿童及其他阶段的儿童都回答说水量是一样的;然而当拿走屏幕,呈现杯子时,4岁或者5岁的儿童都说不一样多,只有一半左右的6岁和7岁儿童回答的是一样多。这也就是说,当把屏幕拿走,将杯子直接呈现在眼前的时候,4岁的儿童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但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如此,请注意看他们的解释:“看起来是不一样的,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者“你仅仅是把它倒出来,水量是不会改变的。”①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布鲁纳认为原因在于他们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语言分析法,语言提供了一种手段,使得他们不再以外在的特征作为判断事物的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