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弗洛伊德在他关于失语症(aphasia)的专题著作中(1891),在病理学发现的基础上得到了这个结论(同上书92~94页)。这一点在论文《无意识》附录三的重作的那部著作的图解中表述出来(《标准版全集》,第14卷,214页)。
[14] 参见瓦伦东克的著作(Varendonck,1921);弗洛伊德为它写了一篇序言(1921)。
[15] 《超越唯乐原则》,《标准版全集》,第18卷,29页,1920。
[16] 《超越唯乐原则》,《标准版全集》,第18卷,8页、2页,1920。
[17] 参见《无意识》,第三节(《标准版全集》,第14卷,177~178页,1915)。
[18] 参见格罗代克的著作(Groddeck,1923)。
[19] 毫无疑问,格罗代克以尼采为榜样,他习惯于使用这个语法术语表达我们本性中的非人格的以及——可以这么说——隶属于自然法则的东西。
[20] 此图与《引论新讲》(1933)第31讲将近结尾处的图仅有微小的区别。《释梦》(《标准版全集》,第5卷,541页,1900)中,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它的前身出现于1896年12月6日给弗莱斯(Fliess)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1950年第52封信)——这个图同样涉及了功能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