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段话说的意思是,民众不畏惧死亡,又怎能用死亡来威吓他们呢?如果民众一贯都畏惧死亡,那么对个别的胆敢胡作非为的人我们抓来杀掉,还有谁敢妄动呢?就算民众一贯都畏惧死亡,那也应该由专司诛杀的人去杀。代替专司诛杀的人去杀,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一样。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很少有人不会伤到手的。老子在此提倡的是一种慎用刑法的施政观念。这段话反复谈论着民众是否畏惧死亡的问题,民众到底畏不畏惧死亡呢?很显然,恋生恶死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人也不例外),但是人不畏惧死亡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孟子曾言“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死有所不避也”,人之所以连死亡都不怕了,是因为有比死亡让人所更不能够容忍的。对于民众来讲,统治者的过分的昏庸和残暴就是比死亡都更不能忍受的事情,是谓“苛政猛于虎也”。在这种情况下,再用死亡来威慑民众也就是没有效力的了,刑法即使再过严厉,都不能制服民众了,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时所说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明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子的论说是在劝诫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依靠政治的清明有序,而不可以依靠严刑峻法,使用酷刑要有章可循,谨慎从事,这样才可以令刑罚起到威慑的作用,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