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基列夫在“强力集团”中属于意识超前者,他坚定地指出格林卡以后俄罗斯音乐的道路。但是和“集团”的其他成员相比,他的成就较小,而且他的大型作品是在鲍罗丁的交响曲和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标题交响乐之后问世的。但这并未降低巴拉基列夫作为“新俄罗斯乐派”首领的重要性,他的作品仍是19世纪俄罗斯的经典。
亚历山大·鲍罗丁
鲍罗丁幼时受过完美的家庭教育:掌握几种语言,演奏钢琴、长笛、大提琴等。他的主要兴趣——化学和音乐——早在他童年时便已确立,后来成为他的专业。17岁时,鲍罗丁进入圣彼得堡医学院专攻化学,在陆军医院做实习医生期间,结识了穆索尔斯基。1859年,鲍罗丁去意大利、瑞士和巴黎等地旅行,在3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接触了瓦格纳和意大利的歌剧以及德国的室内乐,而且还通过一位女钢琴家的介绍,欣赏了以前没有听过的肖邦与舒曼的作品。加入“强力集团”以后,他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1867年发表。在斯塔索夫的力劝之下,他有了歌剧《伊戈尔王子》的构想,但真正动手写作是将近10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他完成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交响曲“勇士”。这部作品在俄罗斯人欣赏之前,已受到国外音乐人士的瞩目,李斯特更是赞赏不已。一直到现在,它还被认为是俄罗斯史诗交响曲的巅峰之作。斯塔索夫在其评论文章中说道:“鲍罗丁常告诉我说,第三乐章是斯拉夫吟游诗人歌唱的复活,第一乐章是描述古代王族的聚会,终乐章在骑士们欢乐的盛宴之中,可以听到俄国古乐器古斯拉与竹笛的声音,鲍罗丁以此曲描述封建时代的俄国。”在创作《伊戈尔王子》期间,鲍罗丁还完成了著名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和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前者是以两个对比主题,即俄罗斯气质的歌曲和东方歌调的处理作为基础的作品;后者刻画出抒情的意境,其中第三乐章“夜曲”以它特殊的明澈性和鲜明的旋律感显得十分动人。